上海將籌建中醫藥國際標準化研究院
日前,上海市質量技監局局長黃小路率隊前往上海中醫藥大學調研。中醫藥的國際化離不開標準化,而標準化又是中醫藥國際化的必經之路。因此,調研中傳出消息:為進一步提升中醫藥國際標準化水平,上海中醫藥大學擬整合各方資源、籌建中醫藥國際標準化研究院。

發布中醫藥國際標準28項
中醫藥是我國的原創醫學,是中國幾千年來傳統醫學豐富經驗的科學總結。2009年,ISO/TC249(國際標準化組織中醫藥技術委員會)秘書處落戶上海,在此基礎上,上海市質監局成立了上海市中醫藥技術委員,以推進上海中醫藥標準化工作。
據介紹,多年以來,ISO中醫藥技術委員會,積極主導構建中醫藥領域的國際標準體系,通過國際標準研制推動傳統中醫藥“走出去”的成果顯著。
截至目前,ISO/TC249已正式發布28項中醫藥國際標準,包括一次性無菌使用針灸針、亞洲人參種子種苗、中藥重金屬檢測方法、中藥煎煮設備、艾灸器具、中藥編碼系統以及一次性使用皮內針等,實現了ISO領域中醫藥國際標準零的突破,對促進中醫藥國際貿易和中醫藥國際化有著深遠的影響。
此外,目前正在研制的國際標準46項。這些國際標準的出臺,對促進我國中醫藥產業發展也有著重要作用。例如一次性使用無菌針灸針國際標準發布后,華佗牌針灸針出口貿易額同比增加30%;中藥煎煮設備國際標準發布后,中藥煎煮設備貿易額同比增加15.2%,預期產生的經濟效益可達4億元。
主導發布總量全球占比不足2%
標準化水平的高低,從某種程度上反映了一個國家和地區的產業核心競爭力乃至綜合實力的強弱。然而,調研發現,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國際標準化工作還存在提升空間。
截至2017年6月,由我國承擔的ISO/IECTC(技術委員會)秘書處共84個,僅占全球總數的8.8%;我國主導制定并已發布ISO/IEC國際標準為369項,占總數的1.29%。黃小路直言,本市國際標準的形成和輸出機制尚不健全,主導和參與國際標準化活動的渠道有限,在歐美發達國家為主制定的游戲規則下,受到諸多限制。
同時,在上海中醫藥大學調研中發現,重點領域國際標準化平臺功能還不夠強大,尤其在整合各方資源,籌建集科研、教學、人才培養、產業化為一體的中醫藥國際標準化研究機構方面,還有空間可挖。
籌建中醫藥國際標準化研究院
因此,在調研中,各方明確,為進一步提升中醫藥國際標準化水平,上海中醫藥大學擬整合各方資源、籌建中醫藥國際標準化研究院。
上海中醫藥大學校長徐建光指出,中醫藥國際標準化是中醫藥國際化戰略的基礎,籌建中醫藥國際標準化研究院是上海打造全球具有影響力科創中心的重要內容,必將對上海建設中醫藥國際化高地產生深遠影響。
黃小路指出,中醫藥國際標準化對于服務國家戰略、惠及民生、促進產業發展都有重要意義,要充分挖掘中醫藥文化瑰寶的內涵,在國際上廣泛傳播中醫藥文化,結合“一帶一路”戰略讓傳統中醫藥“走出去”。
他希望,整合后的研究院要將傳統中醫藥與現代科技結合,探索中醫藥發展的現代技術路徑。要在建設中醫藥國際標準化研究院過程中,將中醫藥國際標準化與中醫藥科研、教學、人才培養以及產業化充分融合。質監部門也將運用標準、計量、檢測等技術政策給予支持和服務。